南方農村報訊(農財寶典記者葉香玲 戴春晨)從中山市區到橫欄鎮,搭乘公車不到一小時,便到了古神公路橫欄路段。沿路兩旁,連片的花木種植園整齊劃一,11.4公里的綠色長廊里,花木綠意盎然,品種多樣。這裡是橫欄鎮5.9萬畝花木園基地。
  萬畝花木園基地的發源地在三沙村,短短十年,三沙村的花木從最初分散種植到如今8000餘畝的規模,乃至促橫欄成為我國南方最大的綠化苗木產銷基地,這與三沙村開創土地反承包方式密不可分。三沙村也是中山創新土地流轉方式的典型樣本。
  土地流轉是培育家庭農場的催化酶。南方農村報記者從廣東中山市農業局獲悉,目前中山市耕地面積為63.21萬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達60.14萬畝,占耕地面積的92.3%。土地反承包、農村股份合作制改革是促成中山市土地流轉率高的助推器。
  開創土地反承包方式
  3月29日上午,記者進入中山市橫欄鎮三沙村花木基地,8000畝園林一望無垠,350多個花木品種博得各地採購商青睞,然而,時針回撥到2000年,同一坐標處卻是另一番景象:農田散亂無序,魚塘零星散步,泥濘不堪的田間小道僅僅能夠通行村民的獨輪車。當時,三沙村組兩級收入僅518萬元,村級集體收入只有31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4600元,負債120萬元。
  "對三沙村來說,經歷了天翻地覆的十年。"談及這些年的變化,現任三沙花卉協會會長的陳炎連感慨不已。
  三沙村的改變要從2001年流轉的第一塊農田開始。
  上世紀90年代,三沙村有零星種植花木,不少農民挖魚塘養魚,經濟效益並不好。2000年左右,就在村民摩拳擦掌要擴大種植面積時,散戶種植方式和交通不便成為瓶頸。修路、搞花木基地成為村民的願望,但資金從何而來?
  2001年,時任村支書梁長權有了想法:將農民的土地租回來,再租出去。當時三沙村土地租金不到600元/畝,村集體以1100元/畝的價格將土地租回來,再以1500元/畝的價格發包給組要種植花木的村民。租金差價成為修路等基礎設施資金來源。
  這種將農民的地租回來、再租出去的方式,稱為"土地反承包"。不過,這條路並非一帆風順。
  陳炎連回憶,當時村民對此並不理解,認為沒了田,吃不飽飯,一些村民對花卉產業信心不足,想繼續養魚。
  村幹部們挨家挨戶走訪,大大小小的會議開了28場,最終說服了村民。於是,三沙村第一批580畝花木基地建起來了,通過招標方式,引入種植戶入園,簽訂合同的60多戶花木種植專業戶當中,本村的花農占了九成,還有一部分來自古鎮和小欖。陳炎連承包了18畝地種植花木,成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隨後幾年,花木場發展為花木種植基地。陳炎連的花木種植面積也擴大到50多畝,並帶動了近1000戶農民加入花木種植行列。三沙花木基地中心位置平均每畝的租金5000元以上,最貴的每畝過萬元。
  三沙村是中山市土地流轉的一個縮影,"土地反承包"方式也逐步在中山市推廣。
  在中山市農業局經營管理科科長鄧業生看來,中山二三產業效益遠超農業,二三產業的倒逼機制要求農業實現規模化生產,實現由分散到集中、粗放到集約,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土地流轉則為邁出的第一步。據2013年《中山市政府工作報告》,中山市一、二、三產業結構比例為2.5:55.5:42,農業僅占GDP的2.5%。
  推行農村股份合作制改革
  伴隨土地反承包,三沙村另一項工作——農村股份合作制也同步開展起來。村委會書記黃會標介紹,凡是把土地交給集體的村民,都有股權證,通過簽訂10年或者15年的租賃合同,村民的土地被換成股份,一人一股,租金每五年調整一次,上漲10%-15%. 2002年,中山市全面推進農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各鎮區根據實際情況建立農場股份合作社經濟組織。通過股份合作制的改革,農戶以分包到戶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及集體資產作價入股成為股份合作組織的股東,股份合作組織對土地資源進行整合,統一規劃、管理、發包,所得收益按農戶土地入股的份額進行分配。在農村股份制的改革中,通過資產折股、股份配置、按股分紅、股權固化等方法,明確了集體經濟與農民的利益關係,在保障農民利益的同時,促進了土地的合理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
  通過土地反承包和農村股份合作制改革,三沙村十餘年間從貧窮走向了富裕。三沙經聯社下轄第一股份合作經濟社、第二股份合作經濟社等10個村民小組,現有人口1650戶,股民6704人,常住人口7472人,土地面積約6196畝,主要收入有租金收入、企業上繳的各項費用、利息收入等,主要支出有管理費支出、村民福利費支出、村民分配支出、其他支出、固定資產支出等。
  2011-2013年,三沙經聯社收入總額約1.19億元,其中,發包及上交收入0.76億元,占總收入的63.9%.2011年到2013年,農戶分配資金約0.43億元,每人每年可獲得2145元,這還不包括公積公益金收益及其他收益。
  黃會標說,三沙村股份制實施已有十餘個年頭,今年將對村的股份制實施章程進行修訂,以適應當前三沙村經濟發展。
  入股成土地流轉主要形式
  高土地流轉率為中山市農業實現規模化生產、發展家庭農場創造了條件。目前,中山市連片整合開發規模500畝以上的農業現代園區28個,面積近9萬畝,市級以上現代農業園區16個,面積5.17萬畝,園區年度產值8.68億元,平均土地畝產值1.68萬元。
  鄧業生介紹,流轉形式多樣化是中山市土地流轉的一個特點。"由早期的農戶間的代耕、無償轉包、倒貼轉包等自發流轉,逐步發展到有償轉包、出租、轉讓、土地股份合作等多種流轉,其中入股形式靈活性大、操作性強,已成為流轉的主要形式,超過土地流轉八成。"他提到,中山市土地流轉面積達到一定規模,並以流入農戶為主體。截止2012年底,中山市農戶、專業大戶和其他經營者中,通過土地流轉形成5畝以上規模經營面積達52.75萬畝,占集體農用面積的83.5%。其中10畝以上規模經營面積達43.77萬畝,100畝以上規模近13萬畝。流轉以流入農戶為主體,農村土地流轉受讓方中,流入農戶的有31萬畝,其中本地農戶承包經營23.3萬畝。
  鄧業生坦誠,在土地流轉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以三沙村為例,審計發現,三沙經聯社在2011年5月24日與中山市天城職業發展有限公司簽訂了土地租賃合同,土地租期為50年。以上不符合合同法規定,租賃期限不得超過20年,超過20年的,超過部分無效。
  為規範土地流轉秩序,2005年中山市出台了《中山市農場集體土地承包經營管理暫行辦法》,完善了土地轉包(讓)審批制度和合同管理制度,規範了土地流轉程序。2013年,出台了《關於加強我市承包土地從事農業種養行為管理工作意見》,明確權利責任,制定准入標準,強化合同管理,落實承包人員責任等方面內容。
(原標題:廣東中山市農業僅占GDP比重2.5% 推廣土地反承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x39ixtj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